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简单的谈谈翡翠吧。老漁有幸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识俩西北和云南的宝石商,共同探讨之余,老漁对“翡翠”或“翡翠”原石(赌石)有个初步的了解。之所以叫“翡翠”,简单的形容就是切开的“翡翠”除了绿色为“翠”,其它的颜色都称“翡”。当然翡翠行话就繁琐多了,出处省略不谈。言归正传,再谈“翠玉白菜”,所谓“翠玉白菜”也就是坊间流传的慈禧墓著名的陪葬“翡翠西瓜”与“翡翠白菜”。
前面说过,翡翠颜色虽然多样,但除绿之翠外,其余颜色都为“翡”之色。就事论事,这次主要谈的是“翡翠白菜”,据老漁上个世纪和一帮宝石商厮混间所闻,翡翠最初的加工是在原石打磨出一个或几个不规格的面,这道工序在翡翠行叫“开窗”,通过开窗分析原石内部的质量,然后开皮,所谓“开皮”就是把原石外面一层沙皮打磨掉,待漏出翡翠全部内容时,雕刻工艺师们再根据这块磨光的原石里存在的颜色结构,通过构思以利用其中的颜色,瑕疵以及裂纹初步给出一个作品设想。
老漁以为“翡翠白菜”的雕刻设计应该是绝世之作,白色的白菜帮子,碧绿的白菜头,雕刻匠人巧妙的将“翠”结构多余部分,设计成几个昆虫融入其中,可谓“独具匠心”。何况“翡翠西瓜”在以后战乱中不知所终。比起翡翠原石不可再生,以及原石结构性质,颜色质量的不存在相同性,这件“翡翠白菜”在战乱中的颠簸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论北京还是台北,作为“镇馆之宝”的国宝级“翡翠白菜”还保存在炎黄子孙手里。
除了翡翠白菜,还有哪些看起来很好吃却价值连城的“文物”?
翡翠白菜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拿今天的标准看待,实际上不值一提,因为局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翡翠白菜干、暗、涩,老,如果跟真的白菜比起来,这样的翡翠白菜实在是让人毫无食欲。究其原因,是那个时候翡翠流通较少,缺少优质的原材料进行雕刻,所以那样的货色都能被当做宝贝。可以对比看看翡翠白菜和真正的白菜,看了以后是不是还会有食欲。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价值,翡翠白菜名声大噪,现在价值无法估计。另一个与翡翠白菜齐名的文物美食就属东坡肉了,跟翡翠白菜比起来,东坡肉品质要好太多了,如果单说原材料,东坡肉不过是一种玛瑙质岩石,还没有低档翡翠值钱,但是要说相似程度,东坡肉的确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肉的皮质纹理甚至毛孔都好像真的一般。根据有关专家判断,这块奇石并不是百分百纯天然,而是后期经过再加工,不管怎么说,这个跟稍微干一点的红烧肉真的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