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古代的一两银子在当时大概值多少钱,你就记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二两银子。《红楼梦》里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欢的袭人,拨出去的月钱是二两。普通百姓家赚的,不比这个多。如清代景德镇的小工,月钱一两四钱,而在城市中当伙计,就会赚到二两。而多数时候,他们发的是铜钱而不是碎银子,也就约有一千个钱。
不稳定的是铜钱,清朝初年(顺治年间)银子贵,一两银子顶两千个钱。二十两银子够五口之家吃两年的,后期就不行了,渐渐滑落,一两银子顶一千个钱。但这也与明代的基本情况相差不远。我找到了某个有关古代的小说,其中一段话,很符合实际情况:正掌柜一名,月钱十两;副掌柜两名,月钱六两;前堂伙计六名,月钱二两;粗使伙计十名,月钱一两;洒扫仆妇四名,月钱一两。
所以,从工资来看,一两银子大约就是现在的(以2016.12.31为准)一千五百块,二两银子约是现在的三千块。那些从米价和其他固定商品对比出来的“一两=200”or“一两=500”什么的,都无法客观反映现实。好吧,有人说古代的农副产品便宜,肉十几文一斤。这就是算术学得不好,现在两千块钱的工资,约等于那时候的一两多一点。
但难道现在的农副产品相较于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不便宜吗?要知道城市里什么都贵,还真就是去农贸市场买东西不贵。以下是现在的农副产品大概的价格,论斤的话要除以二:我们再反转对比,看情况属实不属实。查阅笔记资料,明清民间,肉价一般是一分多一丁点(从高到低,单位分别是两、钱、分、厘),也就是十几到二十文。你换算成我跟你说的兑率,一两一千五百元,一钱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猪肉价格大约就是十五元,与现代相差不多。
古代一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多少?如何划定的?
银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也相当值钱。由于每个朝代的生产力和购买力,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白银的流通量不尽相同,所以,银子在每个朝代的实际价值也是不同的。在此,笔者逐步谈谈一两银子在几个主要朝代的实际价值,看看能折合人民币多少钱。在古代,大米是很重要的物资,通常以大米作为换算品。先说唐代。唐代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物产也比较丰富,物价相对便宜。
当时一两银子面值等于1000个铜钱,也叫文钱。重量单位以斗和石作为标准,10斗为1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59公斤。唐代花上5文钱就可以买到1斗大米,一两银子就可以买到200斗,200斗就是20石,合计为现在的1180公斤。现在一公斤普通大米为4元钱,也就是说,唐代一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为1180*4,等于4720元左右。
可见,在唐代一两银子相当值钱,主要原因是银两面值太大,还没有成为主要货币。到宋代时,随着白银开采量的增大,通货膨胀,以及战乱的影响,物价有所上升。尤其在“康靖之乱”后的数年内,一两银子仅仅才能买到80——100斗大米,整整比唐朝初期的价值缩水一半还多。宋代一石重量跟唐代相差不大,为66公斤。此时,一两银子至多折合人民币在1800元左右。
至明代时,各国之间的贸易变得频繁,白银作为结算货币大量涌入市场。尤其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国库非常充盈,有足足200万两白银。据《明史》记载,当时一个七品级别的县令,年薪能达到45两白银,养活一大家子数十口人绰绰有余。在明代万历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20——30斗大米,为2——3石。不过,明代一石实际重量有所增多,约等于现在的95公斤。
若按现在的米价2元每斤来计,宋代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700元左右。到了清代,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和贸易比明代更加频繁。国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的白银大量进入国内。在清初到清朝中期,有100余年时间,清政府GDP一直占据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左右。可以说,鼎盛时期的清朝很富有。生产力强大,物产丰富,百姓手中有钱,物价当然也要升高,而银子的实际价值却在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