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南红总磨成珠子,而是磨珠子的料出产量的要远大于可雕刻处理的大料。珠子的孔道一直作为鉴定老珠子的依据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符合上述时期的加工工艺就可以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那时候难度主要是打孔,所以鉴定老珠子要看打孔。在唐朝,硬质材质珠子制作主要是磨制,留下来的实物有唐球、唐八棱。
南红为什么总是磨成珠子?
这个问题问得就比较片面了。不是南红总磨成珠子,而是磨珠子的料出产量的要远大于可雕刻处理的大料。不仅是南红,就是其它有收藏价值宝石半宝石大都是好料难求,而且大件、雕刻件的市场克价格要远高于串珠的,而且收藏价值也会高于串珠很多。商家肯定是会争取利益最大化。之所以我能看到市场上串珠多主要是因为矿石原料的限制:第一、商家会尽量利用矿石的边角料。
古代没有机器车珠子,那佛珠是怎么磨圆的?
佛教距今有2500多年。佛教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用珠珠串串做装饰物。那时的珠串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植物的硬质果实,一类是用石器砸制出来的石器和骨头。前一类由于早已腐烂已经没有存世,后一类至今有存世四千年左右的实物。那时候难度主要是打孔,所以鉴定老珠子要看打孔。佛珠的出现是在佛教出现以后,由于释迦摩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菩提子成为佛教圣物。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佛教传播之地无法移栽菩提树,所以佛珠都是用的本地植物的种子,民间称“草珠子”,有树籽、草籽、藤籽等,历史上有名称的将近两百种,统称为菩提子。佛珠出现以后,民间开始用宝石、琉璃等制作各种珠串,用于佛珠、朝珠、装饰品等。在唐朝,硬质材质珠子制作主要是磨制,留下来的实物有唐球、唐八棱。
鉴定时看它的磨痕。明朝以后硬质珠串的加工采用脚踏旋床磨制,俗话说:“砍的没有旋的圆”,鉴定时观察大小、圆度会不统一。珠子的孔道一直作为鉴定老珠子的依据是有一定道理的,只要符合上述时期的加工工艺就可以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木质珠串出现较晚,又容易腐烂或被虫吃鼠咬,所以存世的老珠子较少。还有一部分是清朝才出现的合香手串,现在都被误认为沉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