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P-51也入朝参战,成为联合国军的对地攻击机,并把名称改为F-51 ,部分退役的F-51D由美国富商买下当作公务机出租称为卡维利尔野马。在1960年代作为美国国防部,以完全翻新的F-51D 卡维利尔野马MK-2军援部分经济有困难的友好发展中国家,作为反游击战用直到1984年方全部退役,以这是螺旋桨战机最后的军事用途。
亨克尔111这是中国装备的亨克尔111A1930年代初,德国军方在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由齐格菲·君特和瓦尔特·君特两人设计,并将它伪装为民用运输机,直到1935年德国空军宣布成立为止。二次大战早期阶段,He 111是德国空军轰炸机中数量最多的机种。它在所有早期参与的战役皆表现良好、损失甚少,直至不列颠空战,其薄弱的防御武器 速度及灵活性都令它处于极易受攻击的环境下。
然而,作为一架作战飞机它证明了能够承受猛烈破坏及为空降继续存在。 在战事进展期间He 111获得“军马”的称号, 而且它亦在整个战争期间于欧洲战事前线四周担当多种不同角色。 它被用作执任何可能的任务:例如在不列颠空战期间作为战略轰炸机、在大西洋海战中用作鱼雷轰炸机及在西战线、东战线、地中海中东非洲战线中型轰炸机及运输机等。
在战后德国空军已被废除,He 111被用作运输机作后勤任务。即使它开始持续地升级,但它在战争后期都已经成为过时淘汰落后的设计。He 111一直继续生产至1944年,当大部分He-111停产时,它开始转为担当运输及补给的角色。德国空军要求及生产一种更优胜的取代者取代He 111,但当时活塞发动机轰炸机的生产已经被大规模停产,因其活塞发动机优先供应战斗机生产。
He 111 A-0型号基于V3构型以建造,仅生产了10架,但德国空军经测试后证明了动力不足而最终卖给中国。中国购入了8架(2架作为零拆机用,实际服役的仅有6架),并在抗日战争初期进行作战,中国购买的是其早期型号,买家是广东空军,1936年因两广事变广东空军向南京国民政府投诚,因此抗战时期规中华民国空军操作。
淞沪会战期间进驻汉口机场,有三架He 111 A出击轰炸在长江的日舰,但在日机和日舰防空炮火之下有一架被击落,其余两架分别飞往常州和南京,之后日机报复轰炸汉口机场,迫使其余的He 111 A飞走。在1937年底只剩一架He 111 A,此机后来成为中央航空公司的货机,由于发动机缺乏料件维修,在1940年代更换美制星型气冷发动机。
最后在1944年坠毁在昆明机场。B-10轰炸机在中国战场上,美制B-10轰炸机是中国空军里少数曾远航日本的飞机。1938年5月19日下午3时23分,中华民国空军的两架马丁轰炸机自汉口秘密起飞,于宁波前进机场加油后前往日本。长机1403号由徐焕升驾驶,机员苏光华、刘荣光、吴积冲。僚机1404号由佟彦博驾驶,机员蒋绍禹、雷天春、陈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