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玉玺曾于2004年在广州展出过,现收藏于台湾民间。得到了这块玉玺就继承了天命,有了改朝换代的权利,于是玉玺逐渐被神化,被人称为“传国玉玺”,在封建社会想称帝必须要获得这块“传国玉玺”,如果没有得到这块宝贝,就算称帝也是个冒牌货,被称为“白板天子”,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从秦汉到唐末五代都很清晰,最后在五代十国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中,传国玉玺消失了。
1738年在江苏宝应县挖出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印石,恐为传国玉玺,献给乾隆皇帝,经鉴定此印石材质并非玉石,仅为一方普通的古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大概的流传是,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西汉末年由刘盆子传给刘秀,光复汉室,东汉末年玉玺被孙坚由洛阳带出,被袁术所抢,为什么袁术赶自立为皇帝,其中原因就是他得到了传国玉玺,袁术死后,玉玺被败军献给曹操,重归汉室,魏晋时,玉玺一直躺在洛阳皇宫,衣冠南渡时带着玉玺到建康,隋统一全国时玉玺收入皇宫,后归于李唐。
图为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宝”青玉玺。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先后传于后梁、后唐,公元936年石敬瑭仗着契丹撑腰,起兵造反,直捣后唐都城洛阳,末帝李从珂带着族人和玉玺登上洛阳城的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灭亡,传国玉玺从此遗失不知所踪,在基础上建立的后晋、后周均是没有传国玉玺的白板天子,为免尴尬,于是私刻玉玺,从此改朝换代私刻玉玺成了标配,但传国玉玺的传说却没有消失,有时出现在深山密林中,有时出现在庙堂之上,有时出现在大漠草原,有时出现在街边地摊,其实都是人云亦云。
和氏璧是个环状的,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关于和氏璧的传说,大家可能都是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知道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但是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说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加上传说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玺,所以和氏璧广为人知。可是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环形,而且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