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双龙镇纸 ,清代,长23.1、宽3.2、高3.1厘米白玉双龙镇纸 长条形,单面高浮雕大小两龙,彼此相望,应为宫廷用品。镇纸为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物件,无固定形状,多各种动物造型,自明清以来长方条形渐多,故又称镇尺、压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玉器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和家居环境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愿意将精美的玉器陈设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而且是显要的位置,对于孕育和展现良好的家风无疑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俏色摆件装饰美化作用是装饰摆件玉器的突出特点,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种类包括表现辽金时期,北方民族春、秋捕猎为题材的春水玉和秋山玉,春水玉主要表现用鹘即猎鹰捕捉天鹅的情景,秋山玉则多以虎、鹿、熊和柞树象征山林间的狩猎活动。还有象征吉祥含义的玉如意,仿青铜器风格的鼎、爵、簋等的仿古玉器。与实用器皿中的玉器功能相同,它们的作用也在于装饰富贵人家的居室陈设,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兴趣品位。
青玉俏色人物山子,辽金,宽12.5、高9.6厘米青玉俏色人物山子 玉件双面采用多层镂雕、透雕技法,管钻痕迹明显。正面雕刻主题纹饰为一男子在山石树林间骑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后跟随从。黄褐色玉皮被俏色成柞树金黄色的树叶,表现秋山景象。背面雕刻双鹿纹和灵芝纹等。山石、鹿、人物是辽金时期秋山题材常用的组合,表现了人与动物在山林间的和谐相处。
青玉俏色景宗降虎插件,金元,宽5.4、高3.4厘米青玉俏色景宗降虎插件 据说辽代曾虎患横行,使百姓不得安生。辽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使虎从此遇见景宗便服服帖帖伏卧于他的身旁,本器即取材于这一传说。景宗戴冠,穿窄袖长袍,安坐于洞石旁,身旁伏卧一只老虎,老虎斑斓的毛色系利用原有的玉皮予以呈现。原本凶猛的兽中之王此时像一只大猫,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青玉俏色山石卧虎摆件,金元,宽6.8、高5.9厘米青玉俏色山石卧虎摆件 采用俏色技法,用黄褐色玉皮雕刻虎、柞树和灵芝纹,山石用青白色玉雕刻,上方还刻有灵芝纹。一只体形健硕的老虎伏卧于山石柞树旁,双目圆睁,尾巴高高翘起,皮毛用排列有序且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柞树树叶宽大,用阴刻线表现树叶茎脉。青玉兽面纹双螭耳簋,明代,通高17.5、口径13.3、底径9.4厘米青玉兽面纹双螭耳簋 此器为清宫旧藏。
簋身仿古青铜器造型,双螭龙耳。颈部阴刻夔龙纹,间隔以凸雕兽面纹和戟纹,腹部饰兽面纹和卷云纹。紫檀盖为清代后配,上嵌元代白玉镂雕龙穿花纹帽顶为钮。白玉梅纹盖瓶,清代,通高28、口径7.5厘米白玉梅纹盖瓶 瓶身有盖,短颈,长扁腹,下部渐敛,平底,一侧镂雕一棵梅树,梅枝横斜逸出攀附瓶体,愈显冰肌玉骨,清雅俊逸。
原为清宫旧藏,是一件精美的宫廷陈设品。乾隆帝御题白玉花鸟纹如意,清代,长40.5、宽9.7、高4.6厘米乾隆帝御题白玉花鸟纹如意 如意用整块上等白玉雕成,造型规制严谨,端首呈如意云状,表面浅浮雕两条水中跳跃的鲇鱼,谐音“年年有余”;端顶立雕一只飞来的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长柄正面高浮雕水仙和灵芝纹,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在1788年新春御题诗一首,可见其深得乾隆的喜爱。
碧玉兽面纹爵,清代,长12.2、宽5.4、高12厘米碧玉兽面纹爵 青铜爵早在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这种酒器在商周时代十分流行。本器应是清宫造办处的仿古作品,除模仿青铜爵的器型、纹饰外,碧玉的色泽与流传下来的青铜器的颜色和质感也很相似。原文作者:王月前文章来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修身齐家的雅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陈设玉藏品巡鉴》(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