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等价物弊端很明显,随着金属的发现和使用,人们慢慢发现,这玩意儿作为等价物来使用,优点多多。便于储存,耐久性好,不易磨损,有稀缺性。随着金属的发现,几乎是全世界所有文明,都开始慢慢向金属货币过渡。但并不是一下子就过渡到金银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虽然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数量极其稀少,价值太高,还并不足以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等价物,只是贵族掌握的稀缺资源。
在商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并且已经出现了以铜作为货币的铜贝。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黄金,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流通货币的基础还是铜。在古籍中记录的,“赏金百镒”、“累金巨万”等,指的都是铜,并不是黄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黄金是禁止流通的。商周的铜贝,秦半两,汉五铢钱,以及后世历代的铜元等,都是社会流通货币的主体。
所以过去形容有钱人,就说是“家财万贯”,跟现在的“亿万富豪”同理,是以常规货币作为衡量的。宋代开始,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交易频率的激增,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出现了纸币。直到明中期以后,欧洲对北美、非洲的黄金白银大量掠夺,通过国际贸易,欧洲掠夺来的黄金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使用才越来越普遍。所以黄金白银,作为普遍性的货币进行流通,是15世纪以来的事儿。
汝窑用硬度很高玛瑙入釉,古人是怎么磨成粉末的?现在用一百倍或以上的放大镜能看见吗?
汝瓷玛瑙沫入釉,这在古文献有记载,但是这些古文献并不是北宋人写的,而南宋人记载的也非原书而是后人文献中引用的。但玛瑙沫入釉是被古今公认的,这种认可一是文献记载一是汝瓷的天青色面如玉的质感,这也成为汝瓷珍贵的文化符号,但是如果玛瑙沫入釉用现代实验科学技术无法复制,无法解释,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发生冲突,是遵重文化呢还是证视科学实验,这是一个问题,而这个玛瑙沫入釉的汝瓷问题已被人提出来了。
首先是汝瓷是否玛瑙沫入釉目前尚有争议,其焦点是通过现代实验玛瑙的溶融温度需要达到高温1750摄氏度,提出置疑认为古人无法在汝瓷烧中达到1750度。其二清凉寺汝瓷为使青瓷釉面如玉质感就不能让汝釉玻璃化,要达到面如玉的质感和效果就只能控温在1200度左右才能达到天青色面如玉的效果,但是古人在控制窑温全凭经验,因此使用"火照"试釉就是必有程序,考古遗址出土大量的火照就是明证。
同时汝釉是石灰釉,石灰釉的特性是高温中易流动,因此汝窑瓷器窑温不能太高,加之凭经验控温,目前经上海中国硅酸盐研究所对出土的汝瓷残片测试,汝窑瓷器的温度在1150至1250度之间,由于温度不同和气氛的变化汝瓷产生了不同色度的青瓷,并非一定是天青色。也因此汝瓷胎体没有瓷化,鉴定汝瓷有一项指标就是敲击胎体声音发闷,汝瓷也称炻瓷。
其三玛瑙通过现代科技测试它的主要成份是硅化物,其本质与石英相同,中国硅酸盐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指出并未发现汝瓷中玛瑙对釉色有任何影响,其中的含义是汝瓷中未能测出是否有过玛瑙入釉。其四是在考古发掘中在清凉寺窑址附近的确有玛瑙矿,也发现过加工过的玛瑙石。这是不是就是玛瑙入釉的证据呢?考古结论是模糊的。考古中在北宋末期到金代早期地层出土了大量青瓷残片和素烧器,这些瓷片称为类汝瓷,与天青色汝瓷有区别但是区别不大,唯一的区别考古专家认为类汝瓷温度高于天青釉汝瓷。
认为类汝瓷烧制年代在金代早期,结论明确指出这种汝瓷是没有玛瑙沫入釉的,其原因是金人并不认为玛瑙珍贵。最后指出汝瓷有玛瑙入釉吗?置疑者私下走访了现代仿汝窑作坊,一致回答仿汝瓷从不用玛瑙沫入釉,也咨询了有关专家认为玛瑙溶融点是1750度,古代瓷窑根本做不到,如果加温到1750度所有胎釉都溶化了。我的观点是汝瓷的文化意义与现代科学实验并存。
因为历史文化与科学实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尊重科学实验,但我们坚持保留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如是北宋汝瓷没有了玛瑙沫入釉,汝瓷的审美显得索然无味,必定北宋汝瓷带给我们的是宋人的风雅,宋人的极简美学带来的历史文化美感,带来人们欣赏世界瓷业史上的第一座高峰的仰视,带来汝窑为魁历史骄傲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