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主旨句中的论述对象就相当于是重中之重,所以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主题词了。那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来看一看,主题词筛选法到底该如何来应用:【例题】法国人谈起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文学,总忍不住用一种轻蔑的口吻说:“你们喜欢《茶花女》。”在法国人眼里,喜欢大仲马还算有些品味毕竟他有一部《基督山伯爵》,有《三个火枪手》,小仲马有什么呢?只不过写了一个交际花而已,法国文学是法国人的骄傲在世界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仅喜欢《茶花女》,显而易见是对法国文学的不尊重,《茶花女》在中国成为一种流行,差不多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正赶上戊戌变法失败,人心沮丧,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将就看胡乱小说,“茶花女”在中国本土的诞生,是生逢其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茶花女》在中国的流行有一定的社会背景B.对文学作品的喜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C.评价文学作品要结合其诞生的时代背景D.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文学审美现存在区别【中公解析】A。
解析:通过题干提问方式,确定文段为主旨观点题。接下来我们去观察整个文段,可以发现,文段几乎每一句话都提到了“茶花女”这个词语,那么“茶花女”也就是整个文段的高频词,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看一看“茶花女”到底是不是文段的主要论述对象。分析文段具体内容,先讲法国人怎么看待中国人读《茶花女》,后面讲《茶花女》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文段一直在围绕《茶花女》展开,所以茶花女就是文段的主题词了。
如何让一件寿山石雕作品拥有艺术的“灵魂”?
精诚所至,金石可镂。如何把寿石变为神奇呢?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相石——石尽其用,雕尽其艺技趣——技法合理,作品富有趣味刀法——刀法自然,体现雕琢之美养护——玉石养护,方为灵气总体而言,材质之“贵”、造型之“美”、意境之“幽”、神韵之“妙”达到和谐统一的寿山石雕作品是最佳的选择。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寿山石雕在各种玉石雕刻艺术中堪称石艺奇葩,这种凝聚着大自然精华的灵性彩石,其雕工精细、色彩丽质、造型逼真、气韵生动,充溢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为越来越多的艺术欣赏者所青睐。欣赏寿山石雕,如同欣赏一幅国画,入景于目,入情于心,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深邃的内涵和灵动的神韵。一块普通的寿山原石,一旦被技艺深厚的雕刻师看破其中的一缕乾坤,下手施刀,它的一段崭新的旅程也就开始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雕刻师拿到一块寿山石,首先要做的就是“相石”“相”就是观察,对石材的质地、形状纹理和色泽有一个初步的把握,然后进行雕刻题材的选择与表现形态的设计,最后用手中的雕刀在寿山石上进行创作。总的来说,寿山石雕刻就是“因石配工”,石材适合做什么,就把它雕刻成什么,只是在题材的选取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寿山石温润脂腻,晶莹璀璨,柔而易攻,若有裂缝或者瑕疵,可以通过巧妙处理得到弥补,其余部分应尽量留白。
就好比画山水写意,不过寥寥几笔,却已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和神韵。在石雕创作中何以做到该雕的雕,该留的留?即如何真正做到取与舍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传统文化的历史高度去认知。在几千年绵远悠长的中国文化艺术长河中,历来注重文与道的有机结合,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不管是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还是千姿百态的造型艺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孵化出一条人人恪守、时时遵循的规则,那就是文以载道,形以传神。
人物雕刻是寿山石雕中的一大主要品类。而雕刻界常以“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俗语来形容人物雕刻之难。雕好人物不但要真功夫的形似,还要表现内在思想的神似,从而形神兼备,达到造“形”传“神”。石雕不易克隆,其中诸多“因材施艺”之妙法,多系历经了几代民间雕刻艺人实践的积累与经验得来的,尤其是关于“俏色”的运用。寿山石雕工艺以“巧”为一大特色,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巧妙构思,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耗时与耗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