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学者认为,虽说从埋钱到烧纸钱的转变缘于佛教,但是纸钱本身却出自我国本土。烧纸习俗形成探源据朝代《封氏闻见记》记载: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盛行烧纸钱送葬。对于烧纸钱,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徐凝在《嘉兴寒食》诗中写道:“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王建在《寒食行》诗中写道:“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又据《旧唐书·王玙传》记载,唐玄宗和唐肃宗皆好神仙事,常做“法事”,耗资巨大。对此,王玙谏言将民间的烧纸祭祀法引入宫中,以应对宫中祭祀耗费严重的问题。但是,当时却遭到了书法家颜真卿和诗人张藉的公然抵制。对此,张藉在《北邙行》中写道:“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树上。
”同时,宋朝的司马光也曾批评王玙的烧纸钱的做法是“巫术,让习礼者羞耻。”以此来看,烧纸钱在唐代已极为盛行。到了后来的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现代,对于烧纸钱也多有诗句记载。如:《宋史·寇准传》:“县人皆设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挂纸钱。”元朝袁桷:“丛竹雨留银烛泪,落花风飙楮钱灰。”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
”陈毅《梅岭三章》诗之二:“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等。可见,烧纸钱的习俗从魏晋时期开始,兴盛于唐代,先后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烧纸习俗的寓意探解据唐代封演着《封氏闻见记》记载:烧纸钱是为了祭祀鬼神。而据《事物原会》记载,在烧纸钱的习俗中,还有一个“散掷纸钱”的过程,也就是出殡时,沿路边走边抛撒纸钱,名曰“买路钱”,希望下葬者顺顺利利到达坟地。
同时,也有诗云:“纸钱纸钱谁所作,人不能用鬼行乐。一丝穿络挂荒坟,梨花风起悲寒云。”以此来看,早期的烧纸钱多代表“祭祀鬼神”的意思。不过,后世也有观点认为,烧纸钱源于佛家的生死轮回说,人们相信通过烧纸钱,能让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好日子。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烧纸钱是与死去亲人沟通的桥梁,既能缓解对亲人的相思之苦,也能借助这一形式继续向去世的亲人再尽孝道或悼念。
看来,烧纸钱也起到一种维系与去世亲人亲情连通的作用。烧纸习俗的发展分析据宋人人陶彀《清异录》记载:周世宗柴荣葬日,所烧纸钱的形状似碗口,“金元宝”(黄纸)上印文“泉台上宝”,“银元宝”(白纸)上印文 “冥游亚宝”字样。这也说明,在五代时期,纸钱已能通过板刻批量印刷了。同时,在浙江金华地区考古发现了一张冥币雕版,桃木质地,呈长方形,长约64厘米、宽约32厘米、厚约1.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