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做“春贴纸”,后来称为“春联”。古人认为红色预示着吉祥,有驱鬼辟邪之功用,所以制造桃符的桃木是红色的。后来春联也大都沿用大红纸书写。(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庙宇里的春联、楹联一般都是用黄纸)这一汉民族习俗起于宋朝,并在明朝时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贴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群臣撰写。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族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大街上家家户户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春联,心中不免大喜。可当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猛然发现门上没有贴春联,心生纳闷。
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家是屠户兼阉猪的,因为自己是文盲,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一时兴起,于是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一副春联赏给了这户人家。得到皇上赏赐的春联,这家人不胜感激,如若至宝,把它悬挂在正屋中堂两旁。私下感觉这个故事有点好笑,因为据我所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有他的儿子成祖朱棣都是文盲,大字识不了几个,怎么会写出如此潇洒、神采飞扬的春联呢?为了不打扰大家的雅兴,权当作一个有趣的笑话以资乐趣吧。
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才使得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蔚然成风。咱们中国封建社会从官府到民间,最注重的莫过于孝道。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了”(意为去世),晚辈们需要守孝三年,服孝期间,一般从当年起三年内不贴红春联。可用白、绿、黄三种颜色的纸贴春联,即第一年要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孝期满,方可恢复用红纸贴春联。
故白绿黄三种颜色的对联俗称“孝联”或“丁忧联”。不过也有的地方,在服孝三年期间可以分别贴黄蓝绿三种颜色的春联。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新春佳节,万象更新,普天同庆。所以除了个家各户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牛羊圈、鸡鸭鹅等畜舍以及存放粮食的粮囤上也要贴春联,寓意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所以,过去人们过春节时贴春联是很必要的。
翡翠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古时候有带翡翠的习惯吗?
谢邀请。玉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东西南北中散点开花的各种文明都有用玉的发现。东北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安徽凌家滩的玉人,浙江良渚的玉琮,甘肃齐家的琮型组合器……等等都是典型代表。国人引以为傲的五千年不曾中断的伟大的华夏文明,玉文化近七千多年的灿烂辉煌就是明证之一。
从初始的“美石为玉"的观念出发,各种地方玉料大放异彩。而随着先祖们足迹的不断进步,对玉石的认知也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从最初的石之美者的各种驳杂的玉、石不分,到后来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和田玉四大玉种为主。商周之后,独以和田玉为尊,和田玉成了玉石的标准。严格意义上讲,春秋到清,所谓玉,指的就是和田玉。
而翡翠作为琢玉之材,是很晚的事。考古资料证明,至明代中晚期开始,翡翠作为琢玉材质才开始零星地出现。当时只作为碧玉一类的材质使用。翡翠走向辉煌,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和田玉成为顶级的玉料,是由于清末垂帘听政而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大规模使用,痴迷才开始。改革开放后,翡翠迷人的质地和颜色也迎合了国人的审美趋向,成了新的玉石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