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汉皇家用玉大多选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玉。如果出现青海玉、“俄料”、“加料”、“韩料”、亦或是地方玉,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它定为仿品。 器型、纹饰也要符合战汉时期的审美标准。工艺方面应该是精雕细琢、不惜工本的。 沁色方面,战汉古玉大多是出土的,或多或少都带点沁色。 沁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深入玉质内部的,用聚光灯从侧面或底部打一下,阴阴沉沉的,有些地方灿若星空,有些地方“乌云密布”,有些地方若隐若现,呈不规则分布。
玉璧受沁后表面一般呈现玻璃光泽或者油脂光泽,少数无光泽。 裂纹方面,部分玉璧由于常年埋在地下,受地张影响产生裂纹,这种裂纹是呈现不规则分布的,我们在收藏的时候尽量选择裂纹少的玉璧来收藏。 另外,玉璧的中孔和外沿有可能不规则,偏离中心或者有些地方薄有些地方厚,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这是纯手工制作的。
玉璧表面大多呈现橘皮纹,许多地方凹凸不平,出现许多像人体表皮那样的“汗毛孔”,被称为“会呼吸的孔”。形状方面,边缘或者部分地方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变形或地弯的现象出现,表面或多或少都有次生结晶物和土蚀、钙化的情况出现。这些恰恰是真品的特征! 另外一个就是看玉璧的大小。玉璧并不是越大越值钱,我们还要综合其它因素来判断。
一般来说,我们选择玉璧里头纹饰精美、造型独特的礼玉、佩玉来收藏。沁色方面应该优先选择红色沁。 颜色方面,优先选择黄玉和白玉。这里所说的黄玉大多是次生矿,是由于玉璧久埋于地下,铁元素和猛元素渗透到玉质内部产生的“黄沁”。 再一个就是看厚度和直径。一般厚度为0.6--1厘米,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玉璧属于收藏级。
厚度超过1厘米、直径大于8厘米的属于罕见珍品、精品! 丧葬用的玉璧我们不提倡收藏,因为大多用料较差,工艺也较为粗糙急就。但如果遇到块头较大、沁色较美的我们也可以收藏一些。 综上所述,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丰富,数量也属历代之冠,不但收藏价值高,而且升值空间大! 。
藏友发来一块玉璧,是什么朝代的,值得收藏吗?
你好谢谢邀请。你发的这枚玉壁,整体看玉肉有老熟感,包浆温润统一,刀痕不死板,没有机器陀工的痕迹,应该是全手工制作抛光而成。看玉的光泽和肉色应该是和田玉,肉质细腻,虽然看起来类似韩料的灰黄,但比韩料更加润泽细密,应该是新疆料,但应该不是是黄玉,最多是黄口的山料,市场价应该在两三千的样子。至于是什么年代的,从整个纹饰的搭配和整体布局来看,这块玉壁为明清时期较为常见的如意云纹和网格纹,加上这块玉的整体造型粗犷厚实,纹饰雕刻粗放大气,可以排出是清代那种婉约柔和精致的风格,也可以排出民国时期用料不精,但线条柔和纤细的风格,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枚玉壁初步定为明代的一件如意云纹和田黄口山料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