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到通体红、黄的沁料,需多加注意。而且染色的沁料,一般颜色都很艳丽,沁料里的颜色一般没有那么鲜艳,比如红沁的料子很少,要么很黑,要么不红。很多染色的沁料,也特别的干净,通体红色或黄色,几乎看不到什么瑕疵黑点。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中很多的沁料其实是僵性特别重的料子,外表甚至看起来像是石,而不是玉。而这些僵很容易染色,所以市场中很多带僵的料子被烧成了“沁料”,让玩家们看不清里面的玉质情况。
市场上可以冒充沁料的石头有很多,卡瓦石、马蹄金、岫玉染色、蛇纹岩石染色等等。这些石头有些看起来跟沁料很像,所以玩家们一定要多加留意。总之,大自然的东西一定要符合它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看到一些小的瑕疵就噗之以鼻,也不要看到便宜的好东西就着急下手。好东西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欢迎关注我哟~。
部分人靠沁色来鉴定古玉的标准,孰不知泌色做旧最易,已不能作为鉴玉标准,您认为呢?
沁色作为鉴定的依据过于片面。要知道沁色的形成是跟古玉在入土的环境,附着物,以及特定的时间年限以及土壤中所含的特种物质相关。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有沁色,也不是所有带沁色的都是古玉,古玉的鉴定一般是根据它的材料,纹饰,工艺,形制,沁色几个综合的方面,特定的表象来综合做判断的。沁色只是中间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但是不能作为决定因素,在这一方面请大家不要过于教条,避免形而上学,看到很多朋友发的一些资料和收藏图片。
我觉得古玉的鉴定是一门综合的审美艺术,从材料形制问题。到工艺的美感造型,当时的年代背景以及制作的加工工艺,包括出土的地点等等,都要综合的考量,单纯的评判某一点的特性,就做出结论性的评判,往往会过于片面自信,而上当受骗,特别是沁色作假,实际上从宋代就开始已经被攻克,老提油到了明朝的时候更是成为了很多古玉仿旧的基本作假手段,并不是复杂的难题,现在又有了各种的朱砂铁锈以及所谓的血沁等等做旧方法。
利用高温高压等其他的形式将沁色做到玉质当中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大家在鉴定这类玉器的时候,一定要多方考量综合的判断,千万不要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为这样的藏品做背书。图2就是在临沂博物馆。汉墓中出土的玉戈。当时我把这张照片发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是假的,其实很多沁色在经过处理以后正式摆放出来的时候,跟原来刚出土的时候也是有一些差别,有些是附在表面,而有些是浸入骨髓,这点也需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