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玉的白度只是白玉的门面,也可以说白度是白玉的表面,其相对的细腻温润为白玉的里面,而“表里合一”、“德符并重”才是好玉,这也是中国文化推崇内敛、温和,讲究外柔内刚的生动写照。白度等级在白玉非常重要,但只有细腻温润的“悦目”之白,才能诠释白玉“赏心”之美,而并非只要白就一定来的悦目,如苍白、瓷白、灰白等并非悦目之白,如雪白、润白、甜白等,才是“悦目”之白,“赏心”之美。
现在行里和田玉交易似乎都以白为贵,因为对比白度比较容易,当然也比较肤浅。而学会、看懂和田玉的细腻、温润、老熟、厚重感以及和田玉的灵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文化,需要学习,需要熏陶,一时半会儿是学不会的。为什么说一时半会儿学不会呢?因为,所谓学会有三个层次,就是投资层次、鉴别层次和鉴赏层次。学会了看细腻温润,就是学会了鉴赏(当然鉴赏能力还不仅于此),收获的是高贵的素养,素养素质的改变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
真正懂得和田玉精髓的不多。这是造成当下“以白为贵”的局面。甚至,和田玉行业不少圈里圈外都叫白玉,不叫和田玉。有的甚至认为除了白玉外,不知道有其他玉。假如从白玉的角度出发,只要是白的就是好的,这是偏离和田玉文化之精髓的。提这个问题,就是社会过分追求白,尽管和田玉白玉是主流,但白度恰恰不是核心。一味追求白的后果,一不小心买了很多俄料和老坑青海料。
俄料由于石英含量高会显得瓷白,有的因为结构的原因显得冷白或者腻白等,缺少的就是油性适中的润白;青海老坑料的结晶度高,看上去就是嫩白,缺乏了核心的由细而润的厚重感。而只要是高白的料,没有便宜的。我们看到高白的青海料、俄料手镯在市场上低于50万元可能不容易买到。另外,相对不是很白的白玉和浅颜色的青玉,细度、油性也比较好,只是色度上有差异,现在入手,涨价空间也不一定小。
老玩家为啥喜欢老皮壳的和田玉?
谢谢邀请先介绍一下皮壳是什么吧籽料的皮壳,是自然力打磨下,玉石结晶流失的结果。皮壳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外因的交互作用,共同造就了籽玉的皮壳,理解了皮壳的形成原因,也就理解了皮壳的多样性。 内因,即籽玉自身玉质的情况,如细度、交织度等,在外因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玉质情况决定了皮壳粗细深浅的不同样貌。
外因,即籽玉形成环境的情况,如水流的缓急、与卵石发生碰撞的频次、河床矿物质的构成等,在内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形成环境,决定了皮壳的不同样貌。 毛孔: 毛孔之前我们说过很多,毛孔是籽料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毛孔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说法,比如碰撞,导致表面细小的碎屑脱落。还有一种是,玉石上的细微白云石颗粒在水中被冲刷掉等原因。
关于毛孔,我们经常说假毛孔有时候看起来比较粗大,其实真籽料的毛孔也有粗有细。比如如果玉质细腻的话,往往毛孔就会很小。 腐蚀坑: 与毛孔类似还有一种腐蚀坑,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腐蚀坑的形成是由于在籽料形成过程中,表面有一些杂质,比如碳酸盐、石墨等,在河水的冲刷、溶解后,留下的一些坑洞。 腐蚀坑的特征在于它的形状与被腐蚀掉的杂质颗粒形状相同,比如细脉状、鳞片状等等,有一定的深度,与毛孔有些不同。
撞击痕: 撞击痕也是籽料的一种外观特征。撞击痕是籽料在搬运过程中受到较大力度的撞击而形成的。这种撞击会对玉石表面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在玉质表面形成裂痕,在更多的撞击过程中就会有一些碎块脱落,留下一些比较大的豁口,绺裂等等。 摩擦痕: 籽料在河水的滚动中,会与其它硬度较高的石头产生摩擦,就有可能在玉石表面形成摩擦痕,这种天然形成的摩擦痕大多为细条状,很细浅,一般不容易观察。
当然这种摩擦痕在滚料当中也会有,不过会有一种锐利感,很不自然。 此外也有人为形成的摩擦痕,比如在开采过程中,与机器的磕碰等等原因,这就是后天划痕。 土皮: 像是一些沙粒附着在籽料表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砂石盐碱,也叫土皮,简单的解释就是附着在籽料表面的砂石。 这种带砂石的籽料,一般都是新挖出来的料子才会有,所以往往被当做“新料子”的特征,也是判定真假的一个依据。
不过因为它是判断籽料的一个比较直接的证据,所以导致也有造假的情况,用胶水沾上去。 指甲纹: 有时我们会在籽料表面看到一些类似半圆形的一些浅绺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指甲纹了,指甲纹其实是和田玉裂纹中的一种,在学术界也叫“李四光环”,这种痕迹跟冰川作用有很大关系。 指甲纹在籽料中并不常见,一般多出现在大块的籽料当中。
如何明显分清翡翠是新坑料还是老坑料?
老坑料和新坑料,是缅甸矿区对翡翠原石的分类称呼。而这“新坑,老坑”这两个称呼,准确的来说是指“翡翠的原生石和次生石”。也有叫“山石和水石”的。翡翠矿石的划类和鉴别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鉴定手断。翡翠的开采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现在流传下来的有“断石八法”,“沙泥断石经”,“分层探石方”等等记载中,都提到过新坑,老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