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欧泊 - 保养知识 > 绿松石为什么要泡水,古玉泡水有什么特征

绿松石为什么要泡水,古玉泡水有什么特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31 19:35:27 编辑:珠宝大全 手机版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运用了“微痕”鉴定的原理。我看古玉也从不上手,先远观其神润,看其包浆和沁色断新老后,再进一步观察。这样也往往会“打眼”,交学费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很多仿古玉是老料新工带沁色、裂纹,甚至带土蚀、土咬、风化痕迹,防不胜防!有几次跟老专家逛古玩城的时候,想买几块玉玩玩,都被老专家叫住了,“这个你碰都不要碰!你相信我的话可以挽回一大笔损失,回家我再慢慢跟你讲!”从那以后,我深知古玉鉴定里头的水最深,深不可测,那么多藏友敬而远之也是情理之中的!买古玉最好去古玉老藏家、老专家那里购买,因为他们大多“久战沙场”,“身经百战”,“经验十足”,而且还能议价,淘到精品!记得掏钱的时候要对方承诺,假货包退,不满意包换!这样才能掏腰包。

总听人说高古玉的熟旧感,想问什么是高古玉的熟旧感?

高古玉的熟旧感,以前在回答问题时,说过熟旧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煮熟的“萝卜”。高古玉是否真的“熟透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看了很多回答问题的图片,理论说的都很明白,可是图片真的惨不忍睹。为什么玩收藏的人这么自信?好了,不说废话了,回答问题。高古玉的“熟透感”,也是古玉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认真想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如同一颗生硬的大米在高温高湿下膨涨成烂软的饭粒,我们说饭熟了。

古玉在千年的地热地湿中发生深入肌体的沁变,个人理解为玉熟了。生玉如生萝卜白脆,古玉如熟萝卜糯暗。做旧只可变其表,玉熟源自体内且内外如一不管工艺沁色仿的如何出神入化,埋藏了几百上千年的古玉,从材质内部显现出来的那种“熟透感”,是无论如何也仿不出来的。因为古玉的这种变化,是埋藏在墓葬里,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环境下,而产生的从内到外的变化。

新和田玉在开采出来之前,不也是埋藏在地下吗?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古玉的那种“熟透感”呢?新玉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有的新玉都是在位处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人迹罕至,常年外表地理物质环境是十分稳定的,高寒冰冷,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外力作用变化,也不可能会出现质地的变化。但是开采出来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琢磨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分子结构改变的一个过程,过去的加工工艺就是低温匀速的琢磨过程,这个过程对玉质的改变也会有一些影响。

而且过去的研磨过程很漫长,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完成了,这个过程会对玉质产生影响。特别是玉器制作出来以后,长期的佩戴和把玩会对玉器本质和外表产生细微的琢磨和抛光,而且古人都是视死如生,死后所有的随身物品都会作为殉葬物品,经过几千年的殁葬多少对玉器都会产生一些质地的影响。因为这种变化是在墓葬内的特殊环境下发生的,与新和田玉在开采之前的埋藏环境是不同的,所以,虽然新和田玉也经历了数亿年的埋藏,但是他的埋藏环境与墓葬环境还是有显著区别,所以,这种熟透感只有在墓葬环境埋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玉才具备。

那么古玉的“熟透感”到底应该怎么样形容呢?或者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征?其实古玉的熟透感,就如“煮熟的萝卜”一般,我认为就像果冻,有胶质感。水煮萝卜,萝卜熟了有透感。古玉熟了内有胶质感或冻感,冻感中有冰状的感觉。古玉也是这个道理,埋于地下几百上千年,经历四季变幻,早晚温差,采大地之气,饱受日月洗礼。生坑稍差点,熟坑稍盘即会出现年糕或果冻状,光彩四溢,非人力所能及。

文章TAG:泡水绿松石古玉特征绿松石为什么要泡水古玉泡水有什么特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