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玉,往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荣辱兴衰,才会从长辈手中传到子孙后代的手上。见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解其意。所以,一块传家玉,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魂。它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生死的信物。如果把籽料当成一种股票,它确实是一种知名度高,受欢迎度广,有着广大受众的绩优股。尤其是进入市场化的几十年,籽料的价格上涨了成千上万倍,从这种角度来说,籽料,确实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股票。
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那么古代的金锭值钱吗?
说到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田玉,因为它出产在我的家乡,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爱好玉石的人,他们谈起玉来都能说出不少道道来。而我只是“矮子看戏何曾见,只是听人说短长”,因为对玉看得多了,谈不上喜欢,只是觉得它们无非就是一些漂亮的石头罢了。但我知道和氏璧的故事,“价值连城”就是与它相关的典故:赵惠文王得楚国和氏璧,秦昭襄王闻后,使人遗书于赵王,声称以秦国十五城换取和氏璧。
看来玉还真是无价的,喜欢它的人付出多大的价值都愿意,把它视为珍宝。据资料记载:高档的玉手镯一只能值千万元,一只戒面能值百万元,而低档的对应品仅值几百元,可见差异之大,这样看来玉的价格确实没有一个硬性标准。而黄金确有标准,据史料记载,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八两白银或1500个铜钱。历史上最早把黄金作为货币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黄金所铸的货币叫“郢爰”,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
“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往后便是西汉时期所使用的金五铢。到了唐朝有了“开元通宝”金质赏钱,不做流通,只供赏玩的。清朝时期铸有户部造光绪元宝金制样币,还有金锭。说到金锭,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金元宝,其实古代的金锭没有金元宝形状的,它有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金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称金锭,条形的称金铤,饼形的称金饼。
由于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习惯上将金铤、金饼和金锭统称为金锭。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它有黄金锭和赤金锭两种,金锭以重量来衡量,通过人的陶冶加工,可以得到相同的成色、可以做成质地和形状完全一致的器物,在加工过程里如果偶有闪失差错,还能采用工艺办法来弥补,甚至“废工不废料”地重新熔铸重新加工,而且黄金作为通用货币,变现速度快,等同于现金,但是价格受经济影响,涨跌不定,这样,金锭确实是有价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