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氏说:“你能把水收起来咱就复婚。马氏趴下急忙用手往盆里收,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收了一些泥浆之外还有什么呢?马氏被羞的无地自容,灰溜溜的走了。这件事告诉我们:“莫欺少年穷,穷不是毛病,有毛病的是不奋斗”,对于活了139岁的子牙来说,70岁刚刚开始。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元始天尊赋予新的职责——负责封神事务,并赐给他一根打神鞭。
子牙只是代为封神,元始天尊曾对他说:“你福薄命浅,只能享人间富贵,成不了仙也成不了神”。原来子牙还想做玉皇大帝这个位置,听师傅一说,也就打消了念头,这才封了张有仁做了玉皇大帝。眼看封神进入了尾声,突然飘来一阵啼哭声,子牙展目一看,是马氏的魂魄找上门来了。原来马氏求复婚不成,回到家面对冷冷清清的四壁,觉得人生了无生趣,于是学老公悬梁自尽了。
《红楼梦》里为什么会安排刘姥姥这一角色?仅仅是为了凸显贫富差距吗?
问题:《红楼梦》里为什么会安排刘姥姥这一角色?仅仅是为了凸显贫富差距吗?曹雪芹之所以要在《红楼梦》里安排进刘姥姥这样一个角色,表现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只是一个方面。依作家曹雪芹这个大手笔,他创作《红楼梦》,是要形成一部精品。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设计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样的情节,其主要目的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立体地全面地广泛地反映社会画面写《红楼梦》,固然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固然要以写贵族大家庭的豪华奢侈为重要内容,固然要反复展示贵族之家内部主子之间、奴才之间、主子与奴才之间的矛盾,但是如果仅仅是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那视野就太狭窄了,生活就太单调了。小说中虽然向上已经涉及到皇上朝廷,向下也有乌进孝的田庄,但是毕竟还没有乡村底层的贫苦老百姓。
如果不写刘姥姥一家人,忽略当时处于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小说就只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上层,等于只写了不到小半个社会。刘姥姥的出现,以小见大,使《红楼梦》所反映的画面突然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二、让贾府的生活更加多样化趣味化贾府的人们平时只是局限在宁荣二处活动,特别是一些婆子丫环小姐一辈子也没有出门,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虽然为了增添生活的乐趣,贾母、王熙凤等带头组织了一些诸如打牌、行令、赏花、观灯、猜谜、听戏、宴席等活动,李纨、探春等还组织了诗社等,但日子仍然显得单调乏味。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新鲜感。这种气氛在王熙凤、鸳鸯等的调节下,更加活跃。刘姥姥是个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人,她的自轻自贱、含辛茹苦的表演,让贾母满足了自尊,开阔了眼界。
大观园的主子和丫头们都享受到了快乐,她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给单调的贵族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三、表达知恩图报和因果轮回这一思想内容我们知道,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最大的目的,是要表达“无才可去补苍天”,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在这个叙述过程中,才涉及到诸如鲁迅先生所讲的多种主题。所以研究者们都认为小说是一部百科全书,所表达的思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小说的批判性,它的矛头是直接指向封建制度的罪恶和腐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曹雪芹的世界观里有一种更为善良的东西,而它又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感恩和因果报应。这可能也是曹雪芹要写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原因。一进是走投无路,获得了二十两银子的馈赠;二进是知恩图报,给贾府回送了不少时蔬瓜果;三进是搭救巧姐,使王熙凤的扶贫济困的善举,在女儿贾巧姐的身上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