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古代少数民族的窄袖左衽,也就是前襟向左掩。激动人心的一号墓以及战国末期的盗洞一号墓的规模要比六号墓大。但是,当考古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打开一号墓之后。除了几个用来吊装棺椁的铜环之外,整个墓室空空如也。墓室一侧的盗洞说明了一切。这个盗洞,经勘测,竟然是战国末期的盗洞。更让考古人员痛心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盗墓贼在把主墓室洗劫一空之后,一把火烧了整个墓室。
幸运的是,一号墓和六号墓一样,都在主墓室之外有专门存放随葬品的“藏宝库”。更幸运的是,一号墓比六号墓还要多一个“藏宝库”,达到了三个之多。而且,就在空空如也的墓室边的乱石下,有一个幸存的宝物,正静静等着考古人员发现他。随着对那三个“藏宝库”的发掘,更多精美动人的文物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有在发掘过程中刮破考古人员手的双翼神兽:这对错银双翼神兽的形象,如今作为守护神立于河北省博物院门口。
威风凛凛中又透着神秘和浪漫,是中国神话中风神“蜚廉”的形象。也就是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风伯”。难能可贵的是,墓葬中不止出土了很多礼器,还出土了更多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极尽巧思,生动展现了中山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和铸造水品。比如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这个器具就是古人席地而坐时,身前的那个案几。出土时,由于年代久远,案座上的那个漆板已经朽作尘埃。
但是青铜底座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工艺高超精美,整个底座竟然有40个铸点和60个焊点。这样一个日常用具,却结合了铸造,焊接,镶嵌等多种工艺,工艺繁复却紊而不乱,让人叹为观止。在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河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错金银虎食鹿,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竟然只是屏风的底座而已。
还有这件充满生活气息的十五连盏铜灯:仔细看的话,底座是三只猛虎。整个铜灯像一棵大树一样,树上既有夔龙和小鸟,也有活泼可爱形态各异的猴群,凝神望去,仿佛能听到猴群在玩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以上简单介绍的几件文物,都分别刻有制造工匠的名字,监工的名字,让我们不由想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也有类似的做法。虽然在出土的器皿上也有说明铸造的年代,但,考古专家们心心念念的是,能不能有一件器皿上,明确有“中山”这两个字,那就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这就是中山王陵了。
继东库,东北库以及西库的发掘之后,已经清理出一万九千多件文物,仍然没有一件器具的铭文上带有明确的中山国字样。考古人员的心收得越来越紧。真的要留下这样一个巨大的遗憾吗?终于,考古人员在发掘完西库的文物之后,发现一件青铜方壶上,似乎,字迹不少?考古人员的心一热,赶紧用刷子和竹签一点一点清理方壶上的土锈和铜锈。
人的注意力非常有趣,当你越关注什么,似乎到处都是你关注的那个东西的身影。很快,在满是字迹的铜壶上,“中山王”这三个字,越来越清晰了!四百六十多个字的铭文,终于明确告诉考古人员,这里埋葬着中山国一位君王:“厝”方壶上的铭文记载了这件器皿是在公元前314年,征伐燕国胜利之后,用缴获的战利品铸造而成,是中山王厝用来“夸功”的。
这件礼器及另外的两件带有铭文的礼器,正好弥补了史籍上对中山国记录的缺失。是研究中山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古人员庆幸能发现铭文之际,又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整个工作扫尾时出现了。就是前文咱们所说的在一堆乱石之下,有一个已经在盗墓贼的大火之下烧的变了形的错金银线铜板。考古人员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经仔细地辨认,竟然是稀有的王侯墓的地上部分的设计图样!根据这幅平面设计图,规模宏大精美的中山王厝立体想象图被绘制出来。
中间是中山王厝的享堂,而两边则是王后的享堂。可惜的是,根据铭文记载,中山王厝是中山国的第五代君王。也是中山国极盛之时。但是,他有一个更为强大的邻居,赵国。而赵国此时正在赵武灵王的主持之下,施行“胡服骑射”,赵国也进入强盛时期。中山国的“千乘之国”,在赵国面前,就有些不够看了。正如中山王厝在铭文中告诫子孙的:不要因强大而放肆,不要因富裕而骄傲,不要因势重而傲慢,仇人在旁,劫数难逃!公元前313年,在征伐燕国取得胜利之后的第二年,中山王厝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