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一词在满语里是士兵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从汉文化中演化而来,因此和汉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叠。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为根基反明。这里面,披甲人就起码占据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点,他们都是常说的“生女真”,属于渔牧野性极其纯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强,这也是为什么明军以及李自成的闯军不敌的核心缘故。
就宁古塔而言,环境极其恶劣。清代顺治时期,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就描写过:“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看,四五月份大风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阴雨,八月开始下大雪,这环境和现在东北著名的那个旅游景点“雪乡”是一样的,而且古代只会更冷。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生女真,和当时条件要好上太多的汉人直面战斗,汉人的胜算真的是太小了。李自成同为苦难出身的起义军精锐或许还好点,但是明末腐败到不行的官军是真的打不过。直到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入主北京,再过了几年,随着局势的稳定,满清几乎确定了封锁东北这样的方针,汉人不允许进入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依旧是按照老样子,让原住民,让生女真来守护祖地,这个时候,就有一拨披甲人守卫着宁古塔,当然,他们也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和纺织,宁古塔是一个妥妥的军户大城。
再说回满清关于流放宁古塔的政策。流放宁古塔,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去到了宁古塔,就会自动成为披甲人的奴隶,而且是终身的,除非皇帝让他们回来。虽然说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满族的行列里,王公贵族肯定瞧不起这群汉语都不怎么会说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对于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来讲,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们高出无数倍。其实说到流放的问题,最怕流放到宁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获罪汉人的女眷。
因为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对于罪犯来说是一种折磨,但对于宁古塔的披甲人来讲,却是一种福利。女真当年入关,三光政策也没少干,女人最怕看到他们,而执行这种凶残行为的动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种冲动。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宁古塔,还不如早早自杀,以免生不如死的说法。披甲人的生活相对来说很枯燥,但又因为人不多,而且作为战斗力算是中高水准的那批人,清政府对他们还是非常照顾的。
流放宁古塔,让宁古塔成为清朝的热门流放地,这其实和搞东北大建设有关。众所周知,东北很大。我国现代工业的出生地就在东北,但在清代,因为满清政策的缘故,东北始终地广人稀,这种地广人稀达到了只要走出城溜达一圈,就很有可能饿死的程度。于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披甲人的建设压力,也加快东北的发展速度不至于落后,满清便用了流放这样的方式把人输送入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