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法”远不能说明该国族群结构的复杂性,民族人类学者又以地域分布加以解读。民主刚果以法语为官方语言,以不同地域为中心,通用林加拉语、刚果语、卢巴语和斯瓦希里语等。信奉天主教和新教者占到人口近7成,原始宗教和金邦古教(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本土宗教)信仰者占20%多,余为伊斯兰教。民主刚果昔日曾是同名王国和其他王国的所在地,也是西方殖民者贩卖奴隶的中心。
公元13—14世纪,刚果王国在刚果河下游建立,15世纪末起逐渐强大。15世纪后期,葡萄牙人捷足先登刚果河下游,随后英、荷、法、比、德等相继进入,比利时不是与大国抢占非洲沿海要地的对手,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另辟蹊径”,雇佣威尔士探险家斯坦利为其在刚果河流域开辟领地,1878年后的5年里,斯坦利代表比国王与当地400多个酋长签下不平等条约,进而在当地建立起前哨网络,他也由此获得“碎石者”的绰号——以暴虐手段炸山开路拓殖,它后来成为所有比殖民者的代名词,而对当地黑人而言,“碎石者”意味着恐怖。
利奥波德二世治下的“刚果自由邦”,在西方史书中鲜见褒奖,只有贬斥。1876年,“野心勃勃、贪婪而阴险”的比王宣布对刚果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主权,并在1885年柏林会议上得以确认,相当于比利时76倍的刚果土地,由利奥波德二世个人占有。随后的掠夺令人发指,先是全境搜寻象牙,“所有象牙都要统统收缴上来”。接着是野生橡胶,欧美汽车业发展需求,引发刚果“橡胶恐怖”,殖民者实施奴隶劳役制度,不达指标者遭到毒打、监禁,乃至砍去手臂。
在刚果橡胶出口从1890年100吨到1901年6000吨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人被杀害,更多人流离失所,当地“饿殍遍野,一片萧瑟”。天怒人怨,1908年,利奥波德二世被迫将个人帝国交与比利时政府,而此时,他由23年前负债累累摇身成为世界最富者之一,有评论写道,“他一个人制造的流血和苦难,超过此后所有的自然灾害、专制和内战造成灾难的总和”。
此后的52年里,比属刚果被一个由殖民当局、教会和大公司三方结成的无形联盟统治,他们分掌行政、精神与教育、实业与税收权力,丰富的铜、钴、钻石等矿产让比利时赚得钵满盆盈,而到1960刚果独立之年,1400万刚果人口中,只有1个律师、26个大学毕业生,不到3万人接受过中学教育。而在1884年,当地人数不下3000万?!人们从列宁论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中可以找到详细的统计数字。
可以这样讲,比利时80多年对刚果所犯罪虐不输其他欧洲殖民者!数字可鉴,内伤更甚。对当地人最大、最持久的打击,是其族群结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个人基本尊严的破坏,当这个国家获得独立时,它没有完备的行政框架、专业人士、社会规范,立即陷入混乱与内战,似乎不出人意料。独立之父卢蒙巴1960年35岁,29岁的蒙博托担任参谋总长,9月中旬该国发生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