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派兵“保护”其公民,联合国派军进驻,卢蒙巴声言求助于苏联,美国中情局为防止出现“非洲古巴”,策划除掉卢蒙巴。独立不到半年,全国形成4个政权并各有军队,首都是蒙博托握有实权的亲美中央政府,卢蒙巴大本营以基桑加尼为中心,得到苏联支持,再有比利时在背后撑腰的加丹加与“钻石之国”南开赛。1961年1月卢蒙巴被杀,1963年平息加丹加分离,1964年东部卢蒙巴根据地发生席卷半个刚果的大起义,到1965年11月蒙博托再发兵变夺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短短5年多,全国有一百几十万人丧生。
蒙博托开启了近32年的“扎伊尔时代”。他于1971年改国名为“扎伊尔”,该词源于葡语从当地语的借词,与“刚果”一样意为“大河”。同时全国范围内地名、人名从欧化改回当地语,其政治寓意在于创造“真正的民族精神”。到20世纪80年代末,蒙博托个人财富已达40—50亿美元,而国家经济以1975年国际市场铜价大跌为标志,结束10年增长,从此一蹶不振。
1993年,该国人均GDP117美元,比独立前的1958年低65%。吊诡的是,反对派称作“窃国大盗”的蒙博托,一直被肯尼迪到老布什几位总统奉为座上客——美国需要这座堡垒抵御苏联在非洲的扩张。冷战结束,蒙博托作为“棋子”的价值不再,1997年5月蒙博托政权被推翻,半年后他因病客死摩洛哥。“复名”后的民主刚果厄运难逃,帮助卡比拉上台的东部邻国军队恋栈不去,在“清剿”胡图武装的同时劫掠刚果黄金、钻石和金属矿产,摇身成为卡比拉的敌人。
1998年至2002年,“第二次刚果战争”(第一次为1996—1997年推翻蒙博托之战)席卷中部非洲,它又被称为“非洲的世界大战”,有8个国家不同程度参与,期间20多支武装混战,造成近400万人死亡,1600万人流离失所。2003年,民主刚果组成各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小卡比拉2006年、2011连任总统。
在邻国觊觎、国内东部武装暴力和强奸不断的背景下,民主刚果步入坎坷的和解与和平之路。独立至今半个多世纪,坐拥非洲最丰富的天然资源,享有极高的国际关注和援助(蒙博托时代西方援助近百亿美元),民主刚果依然位列“最不发达国家”后排。世行数据显示,2016年该国实现GDP350亿美元,贫困率63.6%,预期寿命59岁。
奴隶补给站、受剥削殖民地、冷战中的走卒、邻国争食的“大象”,民主刚果悲惨的历史和不堪的现实既让人唏嘘,更发人深思。内部族群不睦、地区撕裂;周边恩怨交织、被人算计;甘做大国棋子,终遭抛弃。三环”分析之下,殖民黑暗,大盗窃国,兀鹫争食(1998年起的刚果战争被西方学者形象地描述为“兀鹫争食倒毙的大象”)的悲剧已然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