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凡是人为烤、煮、染上去的颜色,我们都称为老提油。凡是老提油的玉器,现在见到的玉质都不好。70年代后期,港台经济繁荣,刮起古玉收藏之风,刺激大陆制玉业不失时机地参与制造伪古玉的行列。用一些带石皮,杂色,石质较软的低档玉料,还有一些石英类材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使用化学药剂,烧染玉器做仿古玉器而获利。
历代仿古玉未曾中断过,有人说正是赝品才推动了收藏的发展,赞同吗?为什么?
同意你的说法。历代仿古玉器确实一直未曾中断过,这既是收藏界之头疼处,同时也是它的吸引力所在,所以我琢磨 你才说它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收藏的发展。不过我想强调的一点是 : 古时历代的仿古与今天的仿古在主观意义上截然不同,出发点也不尽一样。古人一向崇尚古物,对先人们的高潮技艺投地崇拜,崇尚古人、赏物幽古属于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历代帝王的普遍价值理念 ( 明清时期后朝帝王 仿前朝器物发展成为了一种时尚 )。
今天看来,这种仿古既及时传承了悠久文化,同时直接也推动了历代收藏的发展延续,何况当时的仿品就今日而言 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当然个别时期也集中出现过蒙哄老外、骗取钱财的瞒世之作,譬如说清末特别是民国时期,匠人们曾惟妙惟肖地制作了一大批高古玉器、瓷器、青铜器、字画、铜佛、石刻佛俑、铜香炉甚至在民国晚期居然还出现了高仿竹简、古籍善本乃至后加新刻甲骨文等等。
至今都弄得国外好些著名博物馆鱼龙混珠、明知道后仿连连 却又无可奈何。但总体上讲,建国前绝大多数的后朝仿前朝属于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亦或 也可以说 颇值得我们后人为之庆幸。惟头疼的是 : 给鉴定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看眼力、水平、经验 尤其道行高低了。而现在的仿品为什么粗制滥造 比比皆是 ( 当然个中 也不乏高仿精品 ) ? 因为他们利欲熏心、急功近利、追求产量又心浮气燥,关键是 不得法。
有人说宋代玉器出现了仿古第一高峰,商周、战汉无不仿制,仿造的似是而非,你怎么看,您有宋仿品吗?
前言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宋代玉器确实出现了仿古的一个高峰,这个举动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仿古的先河,这个创举对后朝的影响很大,仿制对象确实囊括了商周与战汉的题材,而且在此过程中不但吸收了上述朝代的传统精髓,而且还融入了自己创新的元素,但并不像你所说的似是而非,反之则是一种传统玉文化的复兴,这个行动比西方的文艺复兴都早了数百年,这个封建王朝虽然在军事上软弱,但在经济、文化与艺术上所取得地成就超过了前后任何一个王朝,另外宋代的仿古玉是一个由上而下的产物,可称之为后朝元、明、清三代仿古玉效仿之楷模,我手里现在虽然没有宋代仿品,但结合多年来对历代玉器的研究,我对宋代仿古玉器的看法如下:宋代仿古玉器的出现起初来源于对周朝礼制继承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一.礼玉制在宋代的初步形成玉礼器是主要用来祭祀与礼聘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宋代是礼制与玉礼器非常发达的时代,这是因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觉得制定礼法、加强礼制是加强其巩固正权的一个重要措施,于是就在继位的当年就下令编撰《开宝通礼》二百卷 ,《通礼义纂》一百卷 ,作为推行礼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