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私人能够铸造铜钱,白银,黄金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说起我们对古人钱币的印象,多是以铜钱、银币和金元宝为主,其中尤以挖掘出的铜钱居多,铜钱上面更是印有各个朝代皇帝的大名。那么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我国古人有人私自铸币使用吗?小编我经过调查后发现,这个答案将会简单到你难以相信:首先,我国古代的贵金属资源十分地稀缺,也许你看到的金灿灿的皇宫遍地是金感觉很拉风,但在地理条件下表明,我国一度都是贵金属资源稀缺的国家,那么我国大量的真金白银是怎么来的呢?大部分都是靠交易得到的!这在明朝末期官员们的记载就很有说服力:在与西方国家交易一段时间后,外国人发现中国什么资源都不缺,他们的纺织部等手工物品根本卖不出去,反而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很值钱,这一现象久了之后,来往中国的西方货船便都是载满黄金白银的船只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即使我国在黄金盛世,也是十分缺少真金白银的。
最后,我国当时贵金属,已经少到官方需要用兑换券来当作货币的程度了,在宋朝的时候就发行过名为“交子”的兑换券,以此来顶替越来越少的铜钱。不过这也变相地表明,我国在当时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资源稀缺。此外,在明朝也发行过类似宋朝“交子”的兑换券,其名叫“钞”。钞票、大钞可以说就是借鉴了古人的们的词汇。因此,我们很难见到古人私自铸币,即使当时有法令禁止,但从资源的数量上来看也是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都用铜币,而西方古代历史上多用金银?
感谢邀请,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币,历代铸币又以铜币为本位货币。而西方则正好相反,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西方最早出现的铸币就是贵金属货币,虽然西方在出现贵金属货币后不久也出现了铜钱,但小面额的铜币只被用于小规模的零售支付,大宗贸易仍以金银币为主。东、西方货币文化上的差异,可以从以上三点分析。
(秦国的半两钱)(古希腊铜币)一、从技术角度上说中国古代冶金术更擅长铸造,青铜[1]比白银、黄金熔点低,适合铸造,而且直接用浇铸法制作钱币火耗折损较多,成色和重量又较难精确统一,用于铸造廉价的铜钱问题不大,但并不适用于贵重的金银币;至于西方古代注重锻造,金银延展性好,便于锻打加工,非常适合西方的冲压打制铸币技术。
二、从矿产资源角度上看中国古代是产铜大国,拥有铜绿山这样的铜山,却没有大规模的金银矿藏,而西方盛产金银,雅典的劳里昂银矿更是前罗马时期世界有记录可查储量最高的银矿,因此双方都就地取材寻找更方便使用的矿产。(湖北铜绿山)三、从地理环境角度上分析中国地大物博,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为主,每个家庭都通过自己劳动生产出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长途贸易的需要量少,所以长期流通用于小额支付的铜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