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医经篇》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黄帝内经》之所以称“内经”,是因为还有“外经”。《黄帝内经》的“内”,从字面上来说,与“外”相对,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有两点值得考虑——第一,从战国时期开始,许多著作分为“内篇”和“外篇”。
如《庄子》、《晏子春秋》、《淮南子》等皆如此。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仍分内外篇。一般来说,分内外篇的著作,表述“宗旨”的归入“内篇”,有所发挥的列入《外篇》。第二,中医理论,强调“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辨证施治”,于此来说,《黄帝内经》之“内”,与其他“内经”一样,就不仅是述其“宗旨”,还带有“内症”与“外症”相互区别、相互影响之意。
关于“内科”“外科”之区别,大都认为宋元时期才真正明确。元代吴海《闻过斋集》之《赠医师郭徽言序》云:“疡医世称外科,谓与内科不通。”但内症外症之区别和联系的思想,可能要形成早得多。金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伤之症,类似外惑,系统分辨了阴阳寒热,有余不足之差别,并详细提出了治疗的方法。以上两点,大约是《黄帝内经》之“内”所包含的含义。
总之,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汉代当有“内经”三家,只是现在今存《黄帝内经》了。很长时间以来,主流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学奠基之作,且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此部医书,只是“托名”黄帝,似无异议。撰者已难以稽考,但应成书于公元前403-前221的战国时期应无问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都有《脉书》,经研究被证明,当为《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的祖本,即《经脉篇》由《脉书》发展而来。
也就是说,比《黄帝内经》,还有更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脉书》即是。当然,《脉书》所讲述的“脉数”,只有十一脉,因而此书又被称作《阴阳十一脉灸经》。《经脉篇》,则为十二脉。问题不在于增加了一脉,而是后者的理论概括更具深刻性和普遍性。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黄帝内经》做了如下评价——“《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全书之中。
全书不仅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而且提出了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本的观点。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书中一方面按照五行属性类分自然界中众多的事物,从而将人体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与天地四时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还运用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理论来说明人体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以其解释病机、预测传变、判断预后、确立治则。